在中关村人的概念里,“六郎庄”这个名词的知名度可能并不亚于“海龙”、“鼎好”。因为对于那些在中关村打拼的IT灰领们来说,这里很可能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栖身之所。
六郎庄,旧称柳浪庄,东傍长河,西邻颐和园,南靠四环线,历经五百年生息,人称京西第一村。因为六郎庄周边交通较为便利,因此这里的民房成为众多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租房的首选之一。加之它和中关村相距不到两公里,于是大批的中关村人便成为六郎庄村租房大军中的重要成员。
当记者来到六郎庄看到,正如它的旧称所描绘的那样,整个村子被一片繁茂的柳树林所掩映。刚一进村,正碰上一位村委会的老大妈挨家挨户地散发着传单,传单的内容是关于六郎庄村将集中整治村中的一条“大街”,涉及环境卫生、商铺管理等诸多方面。在记者面前的这条所谓“大街”,其实并不宽绰。老大妈介绍说,这是村里惟一的一条主干道,也是村子里商业最繁华的地方,因此聚集了不少商贩,占道经营的摊贩给每天必经此路的行人、车辆带来很多麻烦,更让街道上变得脏乱差,因此村委会决心花大力气来整治这条街道。
记者还向这位村委会大妈了解到,六郎庄村目前有超过两万的居民,其中外来的租房户占绝大多数,甚至是本村村民人数的四五倍,其中很多就是在中关村电子市场工作的人。
六郎庄村里遍布着四通八达的胡同,民房是清一色的砖木房,大都是低矮的平房,鲜见的几栋两层的楼房显得格外惹眼。于是,记者以租房的名义找到了一栋二层的小楼,房东见有人上门,不耐烦地说:“你是真心要租房我就带你去看,今天都来过好几拨看房的人了。”楼房的二楼是六间专供出租的房间,每个房间大约有六七平方米,里面除了两张单人床,一个破旧的电脑桌,再容不下其他家具。房主说,房租不能少于400元/每月,水电自付。房东还强调说:“这一带的房子能提供洗澡间和厨房的可不多,像我们家这么好条件的房子你可别错过了。”
房东说的厨房其实是搭在一个阳台上的半露天简易小棚,两张桌上横七竖八地摆着五六套油乎乎的锅灶,厨房的一角还堆放着几台破旧的针式打印机。打印机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一位刚回到家的租户解释了记者的疑惑:“这是隔壁那家堆在这里的,他们在中关村工作。”
“这里住的几家都是在中关村上班的。”这位在汉王公司工作的张小姐耐心地向“未来”的邻居介绍着,“住在六郎庄啊,条件是差了点儿,但是房租便宜啊,再有就是上班近,坐公车10分钟,骑自行车20分钟就到了。这家的房子在六郎庄算是条件不错的,而且这段时间不是正赶上大学生毕业吗,很多刚来中关村工作的毕业生都抢着来这租房子,所以人多房少……”
告别了热心的张小姐,记者在村里又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公寓,这里有十来栋平房,分别有两人、四人和六人间等几种不同大小的房间,租金也在280元到550不等。据公寓管理人员介绍,这家创办多年的公寓有大大小小的房间200多间,租户一部分是学生、生意人,大多都是在中关村工作的年轻人,还有些电脑公司干脆把单位宿舍就设在这里。公寓有食堂、水房等设施,还有专人打扫公共卫生,所以一直以来租户都比较多,每年的利润能达到六七十万元。尽管如此,记者所看到的公寓条件实在不敢恭维,甚至不敢想象,在光鲜的中关村工作的IT人正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着。
记者札记短短一下午的调查不可能遍及六郎庄的各个角落,但让记者真实面对了中关村灰领们的生活境遇。六郎庄的生活是清苦的,但肯定不是他们所期望的。
在成稿之前的一个清晨,记者再次途经六郎庄。持续一夜的大雨把出村的一段必经之路变成了一个小池塘,在淅淅沥沥的雨水里,一群身着各式IT产品广告衫的骑车人自觉地在积水前排着队,他们有的披着雨衣,有的撑着伞,有的甚至在脚上套上了塑料袋,大家默默无语小心翼翼地骑车渡过积水的路,然后奋力向前。五颜六色的广告衫在这个灰蒙蒙的早晨,格外耀眼。 (中关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