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海淀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的委员一同到六郎庄调研海淀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了解到,2012年海淀将对正在拆迁过程中的六郎庄村遗留的茶棚和真武庙等历史遗迹,加大财政投入进行保护。
据海淀区文委统计,海淀区农村地区文物古迹分布面积广,范围大,数量多,海淀全区296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132处分布在海淀7个镇的农村地区,约占总量的44%。不可移动文物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如何开发利用,是文物保护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根据文物法规定,不可移动文物由管理使用单位进行维修和保护,要在管理使用单位自筹资金和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
目前,海淀区政府每年投入400万元用于海淀全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工作,进行基础性、抢险性修缮。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整体腾退修缮工作逐渐开展,大批文物建筑被腾退,急需修缮和保护,需要更多的文物修缮资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少数人对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在农村腾退改造中出现了对文物古迹损毁、破坏甚至拆除的行为,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012年1月9日,海淀启动了以“创新梦
民族根”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制作“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牌匾,对有条件挂牌的104处进行统一挂牌。这是北京市第一次由区级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普查登记项目进行挂牌保护,是对我国现行文物保护制度的创新。成立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委员会,聘请了文物专家对文化遗产进行正确地鉴别和科学地保护。并编写了《海淀区文物保护三字经》。以我国传统“三字经”的方式,用雅俗共赏的语言讲述了文物保护的意义,并介绍了海淀区内重要文物遗迹的历史、价值等。
同时,海淀区文委还介绍,海淀将从财政投入,人才队伍建设,文物保护的统筹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等方面对文物进行保护。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海淀区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其中,落实责任主体以及腾退修缮资金等各项工作。及时会商相关情况,取得各街、镇、村和区属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在拆迁工作中配合文物部门的要求,加强宣传,落实管护措施,妥善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在城乡一体化中,加大对寺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保护,建设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开展场所。同时对图片、录音等资料进行采集和整理,运用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传承人进行相关培训,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余慧)-来源:海淀区人民政府网站